close

今年朋友圈裡對我最好奇的事情有三件: 1.取樣製作的成本與收益 2.開公司 3.出書和參展

以下我分標題分享這三件事,內容文字可能會有些許的銅味,但也是我最中肯的實例分享,觀看對象也稍微篩選了一下。

取樣損益

第一套隨身碟套裝包含四項音源,以北管取樣為例,我預算抓在六萬,包含樂手費、場地費,至於錄音器材、錄音師、後期製作是我自己包辦,寶特瓶總預算五千內,一樣有請鼓手來錄製,獵首笛樂手就是我自己,錄音室及樂器相當感謝贊助與贈送,鼻笛音源部分,我南下至屏東進行錄音,錄音室和樂手費用約一萬元,另外我軟體介面的主視覺設計費約八千元。跟Flashbay訂製的木製隨身碟,第一次進貨大約花了2萬。就第一套第一批的商品成本來說,大約是十萬元內(其餘交通費就就當作是燃燒脂肪的費用好了)。

以學習成本來說,最一開始我買了這套教材(199歐元加手續費等約台幣7500元)http://www.thesamplinghandbook.com/ ,我必須坦白說這份教材實在太粗淺了,談了很多「相關」知識,但主要想知道的細節都不專精,我也爬了很多SOS、ADSR、AskAudio的文章、影片,最終學習到的知識還是有限,後來我去信Embertone,聊到一個語法教學的網站http://xtant-audio.com/product-cate⋯⋯ ,我覺得內容相當實在,我也買了五套教材,花了約125歐元(約5000台幣)。去彰化黎春園參加北管工作坊,講義費、住宿費、活動費,整個大約2000有找(超級佛心!)不過當然伙食教交通要自理啦。截至目前學習成本大約15000,但我必須說學習最大的成本在於「時間」。飛去好萊塢跟兩位開發者請益,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成本,因為後來寫成的訪談文章也成了整個製作的宣傳之一,這趟旅費相當於是宣傳費的意思。

嚴格說起來我從2016年7月北管研習營開始正式起跑,到2017年1月中旬舉辦產品發表,為時大約半年,產品發表會當天,售出回收2萬多,後來的一個月訂單都算踴躍,第一批25個隨身碟很快就賣完了,到三月我又加訂了兩次共100個隨身碟(至今還有剩十來個),基本上這半年是有賺回來,不過說實在跟接音樂製作案比,這報酬率算低的。

接著我繼續往下執行其他取樣專案,例如國樂團取樣:龍交響,初期我覺得我需要實驗才能有把握錄製多人樂團的取樣,倒不是錄音技術的問題,多半是程式語法後期實驗、素材連貫性測試等等,於是2017四月請了四位二胡樂手、三位嗩吶樂手到白金錄音室進行實驗,總成本大約三萬元。5月的時候我們到南藝大進行樂團的錄製,先進行彈撥樂器(琵琶、古箏、中阮、柳琴、揚琴)、擊樂器(中國打擊),總花費大約六萬元(樂手、場地)。實際執行龍交響至今進度不到1/4,大約花費十萬元。

在高雄智冠音樂中心錄製的排灣族童聲(佳平彩虹古謠隊)的取樣,基本上是我和演出單位另有編曲上的合作,因此取樣上的製作算是互助,不過還是有錄音室、錄音師費用約一萬元。我也繼續再策畫各族歌手的取樣製作,預計分男聲、童聲、女聲來執行,包含單音、樂句,獨唱齊唱等等。

再回來談龍交響製作,我預計花三十萬,不過那是最精簡的粗估,我至少要預備到五十萬才比較能放膽做,一定有很多沒估到的預算會慢慢冒出來。另外這套音源我會去跟Native Instrument談平台認證,讓他們給我序號稍稍稍微防一下盜版(所以我得支付平台認證費用),但估計這只是防懶人(懶得破解的人)防不了小人,三個月後我們淘寶見......

你說有人投資嗎?很多人有興趣啊,只是沒有人匯錢來,哈哈哈

開公司

成立公司第一筆錢我是花了七萬,包含地址租用登記和會計費,一年一次繳清。有些人問之前接案不是也接得好好的嗎,有成立公司的必要嗎?在我開始接到上萬元的案子後發現,能不能開發票會成為客戶發案的考量,如果不能開發票那他們就要想辦法去報這筆支出,有時候對方就考慮找別人了,再來,申請補助、文創競賽等等,如果不是團隊、公司,也不容易拿標。我也一直搞不懂營業稅、營所稅、簽勞報、抵支出、節稅啥的,聽來聽去覺得還是要親身經歷一遭才行,查一查成立工作室和成立公司的成本似乎是一樣,所以我越級打怪,直接註冊公司了。人生不多做點事,老了哪來這些回憶作伴呢?

還有一個念頭:公司可以是交易時的籌碼,也可以是事業延續的方法。簡單說我不排除任何可能,也許未來我會售出我的公司,或者我從這個事業退出至別的領域,但這個事業可以由別人接手延續。團隊工作也會有一個好處,就是你可以放假,事情或任務不會因為你休息而停擺,只要做好分工各司其職,就可以一直前進。

至於開公司有賺嗎?明年五月報稅我才知道了,哈哈

出書

2017我從農曆年節時用年假空檔開始寫書,這一年的取樣工作我心正熱著、記憶還新著,今年如果不寫下來大概一輩子就這樣錯過了。

出一本書不難,難只是難在有沒有這麼多故事要講。我上網搜尋了「自費出書」很快就有答案了,很快就能找到平台幫你處理印刷、出版、經銷,物流、金流等等狀況,其實如果你夠有毅力這些事都可以自己去跑,不過我決定把心力放在寫書這件事,再說同時也有很多音樂製作案在進行,就決定不讓這些瑣事佔去我大半的生活。

就我的認知一般出書的狀況是跟出版社提案,或是出版社自行找上門,出版的費用由出版社支付,但之後的出版方針、封面、排版、銷售通路也多由出版社主導,作者基本上沒有經濟上的成本,不過對出版的主導權也不多,最後能獲得的是出版社給予些微趴數的版稅作為收益。而我採取的自費出書,售出的收益由作者全數獲得,可以自行決定許多細節,但言下之意就是必須自己處理許多細節,並不是文字檔送出就好,封面設計、頁數排版、商品定價、印刷方法、紙質、初刷數量,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成本,必須做足功課否則盈虧自負啊。

出版社會先試閱我的內容幫我評估出書方向給予建議,我的書不厚136頁約四萬字內,主要出書目的是自我歷程記錄,以及未來講座場合、學術交流時可以作為一張富有誠意的「名片」,我將它命名為「聽,文化--取樣音源與文化保存的第一本書」,科技是需要文化來背書的,而文化也需要科技來散播,我希望它是一座橋梁讓兩個領域更有效地進行溝通。

第一刷只有200本,採少量數位印刷,其中100本經銷商庫存上架至博客來、PChome書城、灰熊愛書網等平台,99本作者庫存,1本送國家圖書館。這本書的設計、排版大約花2萬,印刷3萬多,再含經銷等費用總花費大約6萬元內。其實以第一刷來說每一本的平均成本是高於定價的,也就是賣一本賠一本的意思,人生本來很多事就是徒勞無功,我也相信二十年後我會後悔的不是我做錯的事,而是我沒去做的事,如果每件事都完全弄懂了才去做,那有八成的事大概都不會去做。

參展

台北樂器展似乎沒有公開招廠商(或者是我錯過了),總之某天我突發奇想決定要參展,我找到了官方的粉專然後按下訊息發送,說「你好,我是做取樣音源的公司,有意願想參展,希望有進一步聯絡的機會」,結果還真的有人回我訊息,隔天我就接到電話約時間面談。想到這邊,如果我沒有先成立一間公司,還真的不知道訊息裡要打什麼。

展場空間以格為單位計,每格3*3=9平方公尺,我租一格,四天租金加裝潢大約4萬5,租越多格的空間價錢當然也就越高(每家廠商狀況不一,細目不便多說)。

簽約成為參展廠商後才是挑戰的開始,展場是空的,得用智慧去填滿他啊!於是展期成了我許多計畫的deadline,多少商品要參展?名片、工作人員?場佈?我要在佈展前全數處理好,對一個新創的一人公司而言這是不小的挑戰。

我能參展的商品不多,當時只有年初做好的四套軟體,因此決定參展前要把正在寫的書出版,我也將音源開發所需要的軟體技術寫成另一本教材,這本沒有出版,僅裝訂自行銷售,教材在我釋出訂購意願表單後,依統計大家能接受的狀況為單價500、彩色印刷,我跑了幾家印刷店做估價,不同數量、不同裝訂的報價和折扣也不同,最後這本教材名為「KONTAKT開發者手冊」第一批的印製成本約為2萬元。這是一個緊急策略,我集中一個月的時間處理編寫、校正、主視覺設計、試印、修改排版、大量印刷,很高興在自我鞭策下,這兩本我真的如期完成了。音樂製作人可以參考音源軟體隨身碟、對音源開發有興趣的可以參考「開發者手冊」、一般大眾也可以參考出版著作「聽,文化」,就我的小展區來看,應該也不丟臉了。

感謝展場所有工作人員的無酬幫忙,四天的銷售額有打平場地租金,不過如果把書籍印製、隨身碟訂購費用(還買了一個47吋電視做示範畫面)都加進去當然是入不敷出,但每一次冒險我都對自己說:「值得期待的,是那些想不到的事!」展出期間獲得不少原本不認識的樂手、製作人、甚至出版社、製片、外國聲音工程師的關注與討論,關於後續的發展我還是老話一句:

我期待那些想都沒想過的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肯特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