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藝文圈形成一股木蘭朝聖風,我個人是樂見其成的,畢竟這就是媒體的作用,他要幫大家製造「話題」,製造值得關注的事項,有越多的人討論、花錢、執行,才能從旁協助產業的發展。

「台灣最接近百老匯的音樂劇」可以算是這次打出的口號,我覺得下得非常漂亮,因為台灣人人有國外夢,日本的食物比較香、美國的學校比較好、歐洲的建築比較有文化之類的,衝著國人對「百老匯」名聲的期待來封號,真的會奪人眼球,只是並不是別人有什麼台灣就要有什麼,台灣真的需要有需要一直學別人做什麼嗎?我完全不是在說這齣劇,我只是在反思「台灣的好萊塢」「台灣的矽谷」「台灣的迪士尼」之類的事情,我們擁有原創能力,原創不一定是發明,可以是改良,或是自己的味道,例如雲門、朱銘、十鼓,走出自己的路,一直做誰誰誰第二,總是會過得很辛苦,因為那個第一永遠擺在前面做你的榜樣給你模仿。

可以進入戲的正題了

開場相當令人滿意,舞蹈的編排、場面調度、每個角色的露出(除了木蘭)、都很符合期待,場佈真的很用心,不是只有道具細心呈現,左右側台、上下的景、舞台深淺的景,充滿細節而且都是「有用」的設計,而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,軍中、敵營、小鎮、家中,都區隔得相當巧妙。木蘭的出場個人覺得小打折扣,前面堆疊了很多對白大家都在說木蘭、找木蘭,木蘭最後出來馬上就換幕,我覺得很好,差的那一點在木蘭只說「有人在找我嗎?」就結束了,似乎讓木蘭根據的關係太疏遠,雖然可以解釋為木蘭就是一個「狀況外」的亮相,但如果做一點小劇情是否更好?例如他碰巧打翻市集上的什麼意外出場,或是碰巧回覆了本來不是他該回覆的話,或是其實只要在「有人在找我嗎?」前後加幾句台詞或語助詞就可以更有情緒。(又或者是我看戲不夠認真所以沒發現)

髒話很多,也許是國情的表現,算認可

男人的舞很有意思,不管是台詞、歌詞、音樂設計都很有特殊風格,也放了很多當兵的梗,只是很有趣的是台灣連當兵都分好幾種兵,人人的回憶略有不同,有些梗我即便當過兵可能也有看沒懂,這算是多元分眾社會裡的原罪。

我看的這場女主角沒有唱好,很多音沒到,合唱部分音色也沒有很搭,不曉得是不是PA的錯,真的有點可惜。

周定緯除了肌肉相當紮實外,也唱得相當好,中氣十足、轉音順暢、和聲柔順,該有氣勢的也沒少掉。

這齣劇製造很多經典詞或橋段,例如「撿肥皂」「你兒子還在這邊」「觀世音」「再給我一點時間」,有關這些劇情的歌曲設計都很巧妙,順利結合笑點和劇情,有時拿來做角色轉折(例如木蘭需要時間變成爸爸需要時間),有時候用來反駁(兒子還在這邊從包袱變成藉口),很喜歡這類的幽默。

編曲上基本上沒話說,各聲部旋律交織的很好,風格也因應舞蹈、劇情做出相對設計,也有把各個角色主題在合唱時一一融入,唯一想提問的就是「中式樂器」相當的少,又再次於少數能讓國樂器露出的場合缺席了(還是我又漏聽了)。

將軍的戲...好像讓他變得不是男主角(或者其實男主角本來就不是將軍?),又或者這齣勇於挑戰的戲,就是要讓男主角份量不夠重,沒有真的幫上女主角,戲份也不有很多,態度猶疑,個性表現中庸?也許是我不懂細節漏了很多,但就身為觀眾瞥過的立場,可憐備胎男在這齣戲裡的功用大於帥氣男主角,似乎又再一次落入古阿莫的繞口令劇情。

這齣劇的技術真的很好,百老匯也不全都是大編制製作,硬要比的話,同性質製作(或規模)來說,百老匯也沒有真的比較好,台灣製的音樂劇真的是指日可待,但這齣劇的劇情真的沒有打動我,有點從頭到尾一直點醒性別議題的感覺,可是性別議題在這齣又不是主線(還是我又誤判了),或是性別議題沒有真的回到劇情的感情面上,用「不都是同一個人嗎」有點難說服積了老半天的疑問,又或者「不都是同一個人」可以發展成一首歌會更明確,但...加哥是整體考量,不是嘴炮說了算。

我非我願是我看到最大的重點,也許裡面所有的人都不願,不願當兵、不願是異類、不願看不清自己、不願有小孩,但每個人都期望像風箏一樣如願飛翔,不過在劇情裡這件事好像被其他的戲謔、性別議題等給埋下去了。

好的,這是我隨手用工作空檔時間打出來的散文心得,沒頭沒尾沒重點,絕對不是戲評的等級,大學生要抄心得之前最好三思喔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肯特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